新北市,一個擁有山林、海洋、溪谷、水岸、溫泉的自然美景城市
旅居文旅-土城館位於新北市土城
位於清水路上的傳統鵝肉店「阿城鵝肉」,自民國79年成立至今,於土城一帶已有20多年的好口碑,創始者蔡芳成先生與妻子,當年在因緣際會之下,開創了第一間店面。倆夫妻白手起家創業,兩人秉持著「一定要成功」的信念,好口碑也打下了往後20年的成功基礎。二代經營者蔡宗佑先生傳承了父親對於阿城的熱情與使命,身為六年級生的他以設計系的專業與天份,將店內的空間菜單做了一番用心的設計,有別於大型餐廳的規模,阿城希望可以成為土城人心中的「家庭餐廳」,也讓外地的遊客經過土城時,可以「玩在土城、吃在阿城」。
清代土城正好位於淡水河二大支流--大漢溪和新店溪的交會地帶,二百多年前先民剛踏上這片荒野時,這裡只有平埔族擺接社散居其間,於是依平埔語將這個地區名之為「擺接」,範圍包括了今天的板橋、中和、永和、土城等行政區。 清代經營台灣以後,先於康熙25年(西元1686年)將天興州改制為諸羅縣,雍正元年(西元1723年)正式將土城歸隸於淡水廳、淡水堡隸擺接堡.依同治10年(西元1871年)所編篡的【淡水廳誌】記載,擺接堡共有加蠟仔莊、港仔嘴莊、芎蕉莊、龜崙蘭莊、枋街、新埔漧莊、南勢角莊、後浦莊、員山莊、社後莊、藤寮坑莊、冷水坑莊、火燒莊、柑林陂莊、大安寮莊、員林仔莊、柏仔林溪莊等17個莊頭,直到光緒元年(西元1875年)土城才改為淡水廳擺接堡。 土城大規模的拓墾則始於乾隆初年(西元1736年);在拓墾擺接社時常發生漢蕃之爭,漢人為了順利拓地,在今天土城區公所、土城國小的附近,築有「土牆」做為防禦,爾後人口漸聚,「土牆」也由防蕃演變成收糧、維持治安的公務中心;由於「土牆似若城池」乃相約稱之為『土城』。
新北市土城區公所為提倡健康生態之旅,將佔地約七公頃的桐花公園,闢建完成於民國93年,他位於土城的最高峰天上山的山腰,是南天母山與火燄山構成的山谷地形,沿著石壁寮溪親水木棧道婉轉而上。
這一座自然公園內,興建有露天表演及看台區、木炭窯展示區、泡茶休憩平台、俯瞰土城市區的觀景平台、供兒童戲耍的三角吊橋、立體爬網,以及螢火蟲復育區及扶輪區、獅子亭,是個多功能的休閒公園。
白天可以漫步園內的賞景步道欣賞近百株桐花樹、山櫻花,在春末夏初的桐花盛開時期,在此可以感受桐花似雪的美景,也可以親近桐花生態,夜晚還有螢火蟲飛舞,讓人暫時忘卻塵囂,倘佯在大自然的懷抱。
朝山步道-土城區最具多功能的步道,就是從承天路南天母橋端開始的步道,目前又稱桐花步道。
這條步道在清代只是一條小山徑,最早很可能僅係獵徑,原住民族進出頻繁後走出路面來,而會利用這條小徑出入的是文山區的暗坑住民,其主要目的地當然是要經由此道去繁華的板橋、新莊或萬華、台北城。
之後,由於入墾土城的人多了,自然引進墾荒人潮,首先當然是開發自然產物如樟樹等,為了減少成本與生產效率就在山區設立栳寮,就地加工生產樟腦等產品外銷,「伐樟焗腦」有所盡,則改採砍伐原生樹木來製作木炭,因此石壁寮古道一帶曾有許多木炭土窯存在,在此同時,日本政府的統治台灣,積極探勘與開挖煤炭,古道築漸拓寬成保甲路,馬匹可以在道上奔馳。
為了方便運送土炭與山中木材、林產,木馬道也充斥在古道沿途,古道更加繁忙,為了大量運輸從栳寮下方的橫路設有輕便車道,自此將黑金運送到山下大墓公市區。